真正的气功不练气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六)李新方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气功,这个几千年来令无数人苦苦追寻、梦寐以求的神秘之物,其本质究竟是什么?与技击存在哪些内在联系?到底怎么练才是对的?古往今来,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知难倒了多少人,虽穷毕生之精力而不可得,每有迎不见首,随不见后之叹,惟祖师能尽其窍妙而出之以平常,真正的气功是不练气的,明乎此人皆可以跻身于圣域:“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此诚揭千古之秘,开万世之基,而后有所持循矣。“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首先,气功的本质和修炼的全部内容都是用意,而不是练气。故气功的定义应为:通过意识的运用,使人体生命活动达到最佳状态的一种自我修炼方法。“气功”一词,在晋代许逊《明净宗教录·气功阐微》中已有记载,但并未流行,几千年来大多称为养生、修身、修道、丹道、导引、坐忘、坐禅、禅定等,在武术中则称为内功,或内功心法。直到近几十年来,气功才作为通称流行起来,虽通俗却并不易懂,许多人往往望文生义,以为气功不过是练气的功夫,是一种深呼吸运动。同样也把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简单地理解为有氧运动,腹式呼吸,这同以为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只是推手一样,使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作用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太极拳就是以练意为主的武术和气功,“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武禹襄《十三势说略》),这种解释对于其他气功同样适用,一切气功的本质都是全凭心意用功夫,不练意就算不得气功,如举重、体操等运动也讲深呼吸。但太极拳与其他气功又有本质的区别,武林中有句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说练拳和练功是两件事,要分别去做的,而太极拳则是拳功一体,性命双修,内外无别,集大成而止至善,技击、养生、修道尽在其中,更高级而又更简单,一步到位。其次,用意的目的在于蓄神。这里的神,指的是元神,而并非超自然的造物主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科学的,修炼元神即所以开启技击全自动化程序和为程序加速。那么,意和神是什么关系?“后天之意谓之意,先天之意谓之神。神之所在,气即从之。气依神而生,亦依神而息”(《唱道真言》)。所谓后天之意,也叫做心、识神;而先天之意叫做元神,简称神。《*庭经》中的“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神出自然”,说人体的每个器官和组织细胞都有神的存在,指的就是元神,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但远不止此。事实上,人体的血压、心率、体温、内分泌、免疫系统等,都不受识神即思维活动的直接支配,但受识神活动,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间接影响,故其他气功多采用抑制识神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元神的作用,所谓“心死方得神活”(王重阳《坐忘铭》)。而太极拳则是“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武禹襄《太极拳解》),即通过识神的作用来修炼元神,识神决定行动,元神负责完成行动,识神与元神相互作用,使身心健康水平和技击功力全面提高,见效更快,作用更大,也更有积极意义。还有,气功不是练气的功夫。当然,不论练功不练功,还是练什么功夫的人,谁都离不开气,服气、食气同吃饭一样,人活着就离不开吃饭,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吃的越好越多就越健康,人活着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即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如此才叫做真正的人,简称真人。气功中有些功法是配合呼吸的,练太极拳也可以配合呼吸,但配合呼吸不是为了练气或采气,而只是为了加强意念,你只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就什么都有了,但更重要的是心存正念,练功夫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在气则滞”,如果练拳练功而执着于练气,就往往会发生“气滞”的弊病。一是滞于练气的初级阶段,而难以提高。气,一般包括气、氣、炁三个不概念。气,是呼吸之气,《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所谓有氧运动、腹式呼吸,练的就是这个气;氣,是水谷精微之气,饮食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炁,是先天真气,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动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修炼者可以从宇宙中得到补充,是修炼的重点,而炼炁者实际上是三种气同炼,故曰混元气,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只要执著于气,就停滞不前。滞于初级阶段的人还算不错,有些人则气滞于某个部位而不通,不能化神还虚,甚至欲求养生反倒炼出病来。气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神的主宰下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果离开神的主宰,不管是炼上中下哪个丹田,还是顶底前后哪个丹田,以及采气、发气、排病气、开天目等,都会气滞不通,并很快耗散,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十年来练功出偏的人并不少见。“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这是李亦畬光绪七年()手写本的提法;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作“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还有的版本作“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当系据《太极拳解》润改。“有气者无力”与“尚气者无力“相通,是说崇尚练气的人往往执着于某个练气的功法,如导引、吐纳、布气、打坐、站桩等,现在也有不少人本来是练太极拳的,后来听说打坐或站立更容易得气,就改练打坐或站桩了,以及其他某些健身功法,虽然也能练上气,对健康也多少有所帮助,但毕竟作用有限,更不可能产生技击功力。至于“无气者纯刚”与“养气者纯刚”,似乎稍有差别。“养气者纯刚”当指某些硬功,如铁砂掌、铁头功、金钟罩、排打功等,也都需要养气,并以壮丹田、扎桶子等为筑基功,然非“气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太极拳解》)的直养,达不到刚柔相济,因而技击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掌握不好,还会有害健康。而“无气者纯刚”当指与气功完全无关,即不练内功的某些外家拳。“养气者纯刚”的某些外家拳,与太极拳的运劲如百炼钢相比,虽然相差很多层次,但毕竟也算得上是钢,而“无气者纯刚”的外家拳则是生铁,也有一定的硬度却更容易折断。“气如车轮”,讲的是太极拳的气功态,即气势腾挪,技击的全自动化。所谓气势腾挪,是指气势(技击的能量场)在动态变化的每一瞬间都毫无缺陷,圆转无滞。这里的气,不是通过口鼻呼吸的空气,而是具有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真气(炁),在武术实战中具有瞬间决胜的强大技击威力,故曰腾挪闪战。学太极拳达到气势腾挪的境界后,“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跻攀,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而要做到气势腾挪,就必须做到气势抟聚,故曰“腰如车轴”。腰为命意源头,即中定的核心之所在,这样才能使气势抟聚,而不散漫。但命意的主体不是腰,而是心(包括脑),心定而万事定,由心命意于腰,腰只是驱使,故曰“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源头在腰隙也”(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也就是说,练好十三势也好,讲太极内功也好,还是腰上太极也好,最本质的要求都是气敛入骨。作为经典,遣词造句是极为精炼的,根据前文,在“气如车轮,腰如车轴”的里面,还有一句未言之言,那就是“意如轮辐”,因为车轮和车轴之间是离不开轮辐向心的。故要做到气势抟聚,就必须气势圆满,而“意如轮辐”才能气势圆滿。气势全凭意的支撑作用,十三势即十三种意,在走架打手的每一瞬间都是十三势同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且周身处都是十三势,“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同上),而这一切“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同上),是以每一动都必须提起全副精神,用意无微不到,精神贯注,八面支撑,才能气势鼓荡,圆满无缺。(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