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山民间故事景区景点传说大别山南武当风景 [复制链接]

1#

张三丰和南武当

作者:王淑存

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宋理宗淳佑七年生于辽东懿州(今辽宁省辽阳地区),卒年不详。童年时又名全一、君宝。他自号为保和容忍三丰子,意思是他有三倍于常人的能力以忍受饥寒、保持和谐。因而得了一个更通俗的名字——三丰。很多传记都描述他丰姿魁梧,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鬓如戟,头悬一髻,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他能宿于雪地而风寒不侵,能一餐食升斗或数日一食,他能飞檐走壁,攀高山如履平地。据他早期的生平资料介绍,三丰祖师五岁时染目疾,投碧落宫道士张云奄医治,半载复明,求收为徒,在碧落宫住七年。云奄老师教习道经兼练武术。至宋宗咸淳元年(年),父母相继去世,束装出游,遍历名山,访道求真,均无所获。后乃居于陕西宝鸡山中,其山三峰挺拔,巍峨秀丽,荫蔚可人,因此自号三峰居士。在延佑元年(年)时已六十七岁,始入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传以金丹大道,山居四载,虽静修四年,因无伴侣法财,多有困难,回忆弟子云游多年,手中无钱,不觉泪下。火龙真人遂传以“丹砂点化”之诀,命其出山修炼,和光混俗,遍游大江南北,往来名山古刹,又与江湖上各种人物交往,传授拳法,讲究丹法。又至数年,于元朝太定甲子春(年)张三丰年已七十七岁,到了武当山,在山中结庐修道捧读三教经书,潜心修炼气功,九年道成之后,又去湘云巴雨之间寻师访道,经过名山大川,受过艰苦磨炼,结识了不少良师挚友,学到了不少三教心传。后于元朝至正初年(年),由楚回到辽阳省旧墓至燕京(今北京市),公卿故旧死亡已尽,后复南游。于西山遇见道教北派之一的邱长春,二人相见,话逢知己,促膝谈道,议古论今。由于火龙真人为道教名师,造诣极深,张三丰受到点化后,为创立内家拳打下了基础。于至正二年(年九十五岁)在南京遇沈万三传以丹道之法。后又居于陕西西部宝鸡金台观。一日他与弟子告别,留颂而逝。当地人杨轨山具棺殓之。正要下葬时,当地人听到他在棺中窸动有声,开棺一看,发现他死而复生。这时他已经是一百三十多岁了,是明朝洪武十年(年)。到了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后,又入蜀,到了太和山玉虚庵。他在庵前盖一草房,结庐独居。由于年高体健,有人问他仙术,他闭口不答,如问经书,他就喋喋不休地讲起来。据明代史料记载,张三丰是一位道教大师,卒于明初,但又死而复活,且历数百年不殁。他的大名引起了三位皇帝的注意,明太祖请他入朝做官,指点江山,明成祖访寻他并为他在武当山创建道场,明英宗也对他追加封号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的生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晚期的生活。这一期间,他已是一位内丹学上功成名就的道教大师。并且以善行神迹而声名卓著。明朝初年,他在武当山,隐居于展旗峰北陲遇真宫附近。他预言这所宫观日后必将香火大盛。明代方志和文人笔记的作者把张三丰描述成一个身处几世历经数朝的仙人。宋代时,传说一个叫张君宝的人得遇名道陈抟(?——年)和吕洞宾,由于吃了吕洞宾所赐的神枣而得道成仙。永乐年间,这位张大师奉成祖之邀并施展了一些魔法,赶走所有的随从后,他手持一瓮走近皇帝说:“我要进入此瓮并观察创生的过程。他投足缩首,倾刻不见,在瓮中与皇帝对答,然后重现其身,令皇帝目瞪口呆。他又瞬息间击水成河,随即跳入一条停泊在河里的小船,扬帆而去,与整个画面一同消失在无形中。”永乐时期,在安徽张三丰曾施教于道士张古山,古山后来成为武当山道观提点。在湖北多云山(现南武当山),他携一童子游于空中,邀一老翁与之共餐,顷刻之间饭菜即从一百四十里以外的店里送来。在这里还留下了他的遗迹,“道人尖”、“仙人洞”。据另一部方志记载:他在这里日间隐居默思,夜间礼祀北斗,并预言余教十四代必在此开南宗。关于张三丰的著作,明史艺文类载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在明代即已刊行。有关拳师张三丰的最早记载,张三丰在宋徵宗年间(——年)拒不应诏入朝,隐居于武当山。在梦中,玄帝授以拳法,使其一人能敌百贼。而称为“内家拳”,以示有别于早些时候出现的佛教少林寺“外家拳”。张三丰多年来云游四方,特别是到年龄大了,在路途上如遇到意外事故,必须有些武功才能自为,如遇到人手比我快,力比我大,精力比我足,如何应付?因此,他悟出了几个原理,第一要以静制动,第二要以柔克刚,第三要以慢胜快,第四要以寡敌众。练拳主要御敌,旨在健身。虽然武术起源于搏斗,才产生武术。然而,张三丰开创武当拳术和道家一派功法,练拳的目的不在于搏斗,而在于练气。武当拳在练拳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服气、行气、导气、导引、吐纳、胎息、守气、蓄气、使气方法。张三丰将练气与练拳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END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