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刚与柔,武道的结构与核心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春节之际,我们继续中华运动养生健身的话题。这一期为你带来罗彤的武道精彩分享,讲一讲为什么练武术,怎么练。然后看看“小二班全球”的华二代*启扉(AlanHuang)的习武风采,及其为传播武术作出的努力。

刚与柔,武道的结构与核心

罗彤

本文目的非常明确:给聪明人一个练武术的理由。

现在武术并没有特别的实用价值,甚至就是健身,也有的是其他更为时尚的选择,那么为何普通人要学武术?

首先,我们的身体最适合的运动是武术。这不是我们任何人的个人喜好决定的,而是大自然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社会分工日细,职业也五花八门。可是工业社会不过几百年的历史,农牧业,恐怕也只数千年而已,人类的存在却已经至少几百万年了。在这几百万年里,人类在干什么呢?基本都是忙着糊口。没有农牧业,就没有稳定的衣食来源,除了偶尔摘个野果外,口中所食、身上所裹,基本是靠打猎获得。打不到也不能眼睁睁地饿死,冻死,那就得抢。所以,在人类无史以来几百万年的漫长年代里,搏击一直是唯一重要的生活技能。

自然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的身体被塑造成了世上最先进的武器。人体的所有结构都是为了让人类更有战斗力。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跟原始人相距很远了。尽管从身体进化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战士。终其一生,一个普通人却几乎打不了像样的一架。文明进程上,这是好事,可是却违背自然,并不利于健康。我们的身体甚至于不是进化来种地的,更别提天天坐办公室了。作为战斗的替代品,所有运动都有健身作用,但是武术仍然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因为从几百万年前,身体就是进化来作为战斗武器的。对格斗的喜好是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日千里,可是我们的身体却仍然是那个古老的缓慢进化的产物。身体与环境的矛盾是越来越明显的。我们怎么能够对我们的身体好一点呢?完全回到洞穴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是在现在的环境中挖一个小洞,时不时的进去做一下我们的基因里喜欢做的事情。

其次,比健身更加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搏斗能力就是在霎那间对目标造成最大破坏的能力。可是目标是活物,变幻莫测。要在搏斗中取胜,肌肉爆发力、反应速度还只是基础,要掌控瞬息万变的局势,关键是意识,是头脑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此外,各种对健全的精神非常有益的素养,比如勇气、坚忍、冷静都在格斗中才能得到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锻炼。

精神上的“刚”性气质,是怎么形成的呢?《庄子·外篇·达生》以训练斗鸡为喻,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斗鸡训练初期“虚骄恃气”固然不成,练到“疾视而盛气”还是未成,直至“望之似木鸡”才算修炼成功。一个格斗士的精神训练更要难得多。

精神上的硬度不仅仅指勇敢。“量小非君子,无*不丈夫”。这里面的“量”指气度修为。“*”本意是“度”,也是指气度修为。这种度量的基础是精神上的安全感,在武术家身上是很常见的。

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兵法。听到“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前半句一直听不懂。直到自己上了擂台,才明白“战略上藐视对手”指的是不管对手多强,都要以制服对手为战略方向。如果战略上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心里先怯了,出手就迟疑,招法就会变形,会输得加倍惨重。具体接招当然要非常谨慎,但是你出手是想赢还是仅仅力图自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战略。从一开始就不准备放手一搏,必输无疑,还不如直接认输,不要浪费时间。赢家心态,也是可以在擂台上练习出来的。

第三,许多人认为武术不是最好的运动,因为会受伤。真假不论,这种完全排斥受伤的想法,本身就不科学。生命体与非生命物体最大的区别,是生命体有受损后的恢复机制。这种恢复能力是非常宝贵的。对自己恢复能力有信心的人,精神上也更无畏,好像X-Men里的狼人。疾病也是一种创伤,人不可能无病,能速愈才是王道。所谓的anti-fragile,就是说的这个能力。恢复能力和所有其它能力一样,用进废退。武术正是增进恢复能力的最佳运动。

泰拳的扫踢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扫踢时,胫骨会有微小的裂纹。休息时就会恢复。久而久之,胫骨就会变得非常厚实。整个人也变得不易受伤。伤后恢复也快。且不说这些大作用,单是练就的骨密度,都够延缓老年期钙流失的了。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JackDorsey每天的运动项目中,就有10分钟打沙袋的安排,作用就类似于此。

武术作为最佳健身运动,不应该只是武术爱好者的事。普通人如何着手?最基本的是要弄清楚刚柔这两个概念。

前面提到:人之强大,在于人是活物。一块石头,碎了不会自己长好,拼起来再也不是那块石头。人不同,受伤之后可以自己恢复。还是那个人,甚至更加结实。

恢复的原材料,是通过循环系统运送的,恢复所需的能量,是通过呼吸系统输入氧气,氧化部分物质产生的。所以要有强大的恢复能力,即所谓的生命力,一定要照顾好循环和呼吸这两大系统。

循环系统是一堆血管,呼吸系统是一个气泡群,都是柔软的东西。所以最关键的是保持其柔软,同时不要压抑它们。保持柔软比较奥,先说不压抑。

怎么能不压抑呢?保持中正。中正才能安舒。中正时,脊椎骨是一颗颗平稳地摞起来的,不会产生侧压力。任何歪斜,一定会牵引到附近肌肉群,使之紧张,对血管乃至神经产生压迫。学物理的喜欢反推,如果肌肉不用力,人体的骨架不可能维持歪斜而不倒塌。可见有歪斜就有肌肉紧张。

落枕的人都知道,直挺挺站立是唯一舒服的姿势。可是普通人却不这么觉得,因为弱者才会有这份敏感。

当然武术家的中正,除了和气血养生外,还有技击上的考虑。中则可左可右,攻时变幻莫测,守时应付自如。而且脊椎中正是身体旋转运动和脚下发力能够贯于手指的必要条件。

中正的关键在脊椎,脊椎的关键在颈项,颈项的关键在头部。所以武术家常说:“头为一身之正”。武术家在打斗中,身体会时有歧侧,头却几乎始终是正的。只要头正,身体的姿势会调整回来。

人正了,身体才有松下来的条件。所以太极拳和很多功夫都强调中正。身体放松是精神放松的条件。精神放松是保持柔软的法门。现在我尽力而为,说一下怎么能保持柔软。

《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家把回复柔软,当成“返先天”的法门。我一个练武术的,也来说柔软,似乎很奇怪,其实不然。对一个武术高手,所谓“更高、更快、更强”是非常低级的儿戏,练到能柔软,才是真正的入门了。且不论实战经验,就简单的生物学常识而言,人体肌肉唯一的快速反应能力就是收缩,也就是由“柔”变“刚”。如果本来就是刚的,由“刚”变“更刚”,这个变化就小多了,爆发力就没有了。没有柔,就没有爆发力。所谓的内家,基本原理就在这里。所以内家才是完全靠爆发力吃饭的,远比外家更为刚猛。

我最近看一个TED,内容验证了我的武术人生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