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治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17/n9vhygj.html不知有没有家住临街的老铁,时常饱受广场舞与某店面活动促销的熏(Cūi)陶(Cán),我就是一名“街头传播的受害者”,长期被迫接收动感信息导致精神有点恍惚,这篇文章开头想先分享一个精神衰弱的梦。好,跟随我一起进入梦境....眼前的环境是一个地标性头牌,上面有六个大字“劳动者大广场“,准备好欣赏广场文化的异彩纷呈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好,收一下。这些其实只是我的一些日常见闻,我相信也是大家都见过的。如果空旷的广场是“广场舞品类大百科”的话,那最让我记忆尤新的其实是路边停车场或者高楼之间狭窄巷子里的小舞队,他们突破了场地的限制,超越了“广场舞”,已经达到了“空地舞”农村包围城市般的超神境界。
/占据地下停车场的阿姨们,也算是地下文化了吧/
说到广场文化,是正宗的“街头文化”。当代很多流行元素都是从西方街头文化中衍生的,主要内容缔造者均为社会的年轻人群,在中国却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他们从开始的小股势力,到后来的广场统治者,再到如今的草木皆“舞”十面埋伏,广场舞如何“起源”和“流行”的话题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大谜团”。经过一番研究,我彻底改变了对广场舞的直接评价,开始理解他们的选择。任何事物存在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皆是一生二二生三的现象。
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当时的毛主席就已经在延安宣传广场舞的前身“秧歌”。毛主席说:“我们的文化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舞蹈要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秧歌就是工农兵的艺术。”此言一出,研究秧歌、加工发展秧歌,成为了当时文化发展的重心。在刚刚经历了革命及战乱的中国,人民渴望娱乐活动,所以秧歌成了解放区最时尚,人民最崇敬的娱乐活动。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就是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以总政文工团为首的歌舞团体在各省开始建立,因为文工团的出现,舞蹈,歌曲等娱乐活动才在民间重新出现,老百姓们看的心痒痒,都跃跃欲试。但事与愿违的是在“党不仅要指挥枪,党还要指挥歌舞团”的文化背景下,民间的各类文艺活动也都被各省市“文工团”所承包,民众如果没有被选拔进入文工团,那跳舞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境,他们内心的渴望不断被激发,而压抑也慢慢开始显现。
/那个年代能进文工团的都是长相才华出众的文青,必然成为平凡人的梦/
之后,文-革开始了。十年动荡彻底使跳舞成为了一种“禁忌”。跳舞从“海市蜃楼直接变为了阶级特权,除了歌颂毛主席的“忠”字舞能够被民间所学习外,包括《红色娘子军》《红太阳》等革命舞蹈在内的各式舞蹈都成为了政治舞团的专利,并且不允许百姓学习文体活动。对于舞蹈的期待只能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心里,不敢言也不敢做。
年全国四处都是邓小平主席的画像,改革开放了!全国一片欢腾,不仅经济形式开始飞跃,娱乐文化方面“也带来了舞蹈的新起点。交际舞,迪斯科风靡中国,一时间全国开满了舞厅,迪厅,曾经被压抑者和他们的后代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夏蝉一般开始了狂欢。集体文化与流行文化第一次的碰撞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人们不仅涌入迪厅,大街小巷同样充满着迪斯科的舞步。
迪斯科舞步种类很多,并且都简单易学,配合动感的音乐和骚动的青春荷尔蒙,中国的街头文化拉开了篇章。喇叭裤、港星、牛仔裤、迪斯科仿佛成为那个年代的标签。人们嗅到了新世界的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一个内敛的民族似乎在开放的那一刻都外放起来。
但仅仅1年以后,公安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通知”将跳交际舞视为“舞姿低级庸俗、伤风败俗”的娱乐项目。之后,全国范围内禁止交际舞蹈,跳舞成为了”流氓罪“。“流氓罪”严重的程度非常夸张,甚至在年的西安,马女士因为在家中举办舞会,参会的多人全部被抓,马女士本人更是直接被判枪毙了。
/聚众蹦迪这种下场,老铁们还敢蹦吗?/
在“玩”和“命”面前没人敢玩命,刚刚燃起的舞蹈火焰,被突如其来的洪水直接冲垮了。又渴望,又害怕,好像一个饥饿的人刚刚看到一桌美食,吃了一口之后又消失的无影无踪,无尽的压抑,渴望涌上心头,无处释放。
在全国一片死寂、陷入无娱乐状态下,人民很容易有迷茫、荒唐的选择。并且,与文化改革同步进行的还有经济改革。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大批员工下岗,俗称“砸三铁”,最主要砸的就是“铁饭碗”。曾经的工人阶层成为社会巨大不确定性因素。医疗改革也随之对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成本加剧,看病费用明显提高。因为医疗费用的提高,全国人民一片怨声,健康问题成为当时一大热点。
/九十年代末,国有制改革有大批工人下岗,成为社会无业人群/
当人在经济、生命、未来等方面出现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这个词近几年很火,大家都明白这是对时代变化与认知不对等的时候产生的恐惧,那个年代的中青年可能经历了新中国以来的第一波“焦虑感”。这种焦虑会使人寻找“偏方”,而这个偏方恰到好处的出现了,那就是——气功。
气功竟然能治病?这也许是听到这个名词时的首要热点。没错,如果气功能打死人那它一定不会达到日后的鼎盛,但它恰恰落在了治病这个点上,这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事。在举国渴望健康的时候,气功大师竟然治好了一位国家元首的病!随后,在党领导和科学家钱学森的研究下,气功热正式红遍全国,这一热,就热了10年。
/钱学森当年的书信/
其实气功本不是新鲜产物,自古就有气功疗法之说,早期更有严新这种气功科学家的宣传研究,而这些毕竟都停留在小众圈层,加上那个年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大家更多的还是当传说听,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是离不开重要因素,那就是——权力阶层认可。
/当年很多气功大师给外国政要治病/
从年开始,到年,全国人民练气功的热情可以说是火山爆发,人数也如病毒扩散一样的与日俱增。从社区定期聚点,到公开的广场集会,从打拳、静坐到地上打滚、头顶铁锅等,五花八门的练功形式在公开上演。堂口教派更是遍地,阿猫阿狗都能自创流派、在各界吸引一波信徒,“大师”是那个时代最好跨越阶级的身份,所以气功在热度面前已成为一种蒙着宗教面纱的经济。
在社会巨变与压抑的矛盾中,这种玄学产物极易在社会中炸开,不分老幼人人练功。各路门派齐聚公共场合,“带功大会”高峰时每个广场都像是个巨大的法坛。大仙遍地人民狂热持续多年,直到气功大师王林的去世,气功的不死神话才破灭。加之影响巨大国家逐渐重视这一乱象,便出手制止,气功这一神秘荒诞的时代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直至今日都不多被提起。
年,“气功”被取缔了后,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去之后。全国人民收入明显提高,市场消费提高,在促进内需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一片大好,国家开放程度逐年提升,中国文体娱乐界彻底也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回暖状态。
/这恐怕是最早的广场舞形式——交谊舞/
广场上的休闲形式开始多样化,舞蹈、唱歌、下棋、耍猴、武术、朗诵、体育锻炼,写生,甚至是小商贩摆摊,套圈、捞金鱼、充气玩具(别多想)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太强的仪式感被击碎后,娱乐就变得韬光养晦,在公共场合的休闲也显得更随意。
早晨的公园有着抖空竹,抽陀螺的老爷爷,不远的公园假山又聚集着二胡等乐器的唱戏班子。黄昏的广场上,身强力壮的大爷挥舞着巨大的鞭子,一抽一声巨响,每日啪啪啪,抽的我心儿颤。饭后的夜晚,大爷大妈则会围着公园,操场,一圈一圈的散步,配合拍手、撞树、蹭腿(有些我至今都没看懂)。
但时间轴到这里,依然不会有广场舞出现的契机点,爆炸式生长的条件依旧不成立。这就不得不说到我们是魔幻社会主义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就能达成,聚焦到我之前讲到的经历过红旗下的那一辈人,准确的说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人生经历三个阶段:憧憬表现——自由开放——打压走偏。
从本质上看表现自我仍是藏在内心原始的渴望,加之这代人长期集体生活,对于聚落活动是尤其热衷,当社会完全开放无所顾忌的时候,需要一个宣泄口,一场新时代下的聚集形式正在这波人身上蠢蠢欲动。
广场舞的出现,从一位阿姨的热情分享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位阿姨一直都爱参与各种聚集活动,是老年艺术中心的积极分子!因为年轻时想跳舞没实现,退休后积极参与各种组织活动,从活动中心舞蹈团开始,每天定点相约训练、编排各种舞蹈,尝试参与各种政府各种活动开场的夕阳红环节,似乎找到了“文工团”的感觉。
在有活动的时候可以在活动中心里跳,在没有活动的时候,广场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有三个绝对要素:1.开阔宽广,有舞台感2.零成本3.来往人流密集,有舞台效果。爱好者会带动其他散步的中老年女性,当发现原来可以在这里这样的表现自己!心中青春的场景一悸动,追随者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多。
具这位阿姨所说,因为她们“较专业”的舞蹈带动了各个社区一票老阿姨们组团跳舞,有的甚至在这边跳一段时间回到自己的小区独自拉团,说到这里我仿佛在言语间听出了某行业创始人一般的口气。她说她们在其中甚至能当领舞、指点动作,她说每当休息都有人说她跳舞看着真专业,甚至有点像杨丽萍!
听到在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广场舞的诞生、传播的原因,及爱好者和广大中老年人的群带关系,而传播速度惊人的根本原因就是引起心底共鸣、有健身效果、复制成本低,一组动作既可以跳《套马杆》、也可以跳《燃烧卡路里》。总之能够满足大众需求,就是流行的本质。广场舞,“一夜爆红”就为大爷大妈为青春塑造的雕像一般,一时间占满了整个广场。在民歌内容混合青春气息的在动感的音乐下,配合简单易学却又充满记忆性的舞蹈动作下,老人们不仅充分满足了自身的表现欲,又可以锻炼身体,增加线下联动。
正所谓世间万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百家之术停留的时间并不久。在一首又一首神曲的推送下,广场舞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广场舞大妈终于靠着自身的魅力结束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制霸公园广场,独尊“舞”术广场舞时代降临。
跟随着“新中国历史”的轨迹,我们会发现,国人真正可以放心大胆地“表现自我”的时间也不过寥寥十余年。抛开表象,老人们如今在广场上的舞蹈细看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正所谓中国的“街头文化”是中老年人缔造的,因为八零九零的年轻人经历互联网时代,更偏向独立的个体,我们开放拥抱外来文化、父母辈拾起旧时光,让我们安心的是走入信息海洋,街头自然是中老年的舞台。
人老了总会思考这一生,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过,就像一份“遗愿清单”,广场舞其实是老一辈人年轻的遗憾,这是他们年轻时的梦。当人老的时候,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没会有专属于他们青春回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