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气功要走向世界,翻译是第一关 [复制链接]

1#

我是外语工作者,同时也是气功爱好者,在与外国友人交流和接触中,我发现们对气功十分着迷,但是对这中华瑰宝了解极为有限。

气功之所以没能像瑜伽那样在世界上广为人知,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气功经典均以中文写成,对于生活在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理解相对容易一些,对子不谙中文的西方人来说可谓难于上青天。他们当然不必都读很多的中文气功经典,但仅是许多的穴位之名的汉字读音就足以让他们头晕脑胀。

2.我国气功界人士懂外语的不多,而外语界人士懂气功的亦少,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气功向世界传播。

3.中文是象形文字,抽象精炼,译成拼音文字难度很大,西方人很难记住音译,而意译则使得文字冗长臃肿,在指导他们习练功法时口令无法下达。

4.气功与禅机相通,其奥妙无法言语道断。中文尚且不易阐明,国人用外语表达更是勉为其难。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努力向外国友人宣传气功的功理和功法,并愿将自己在传播气功过程中得出的体会和经验与诸位同仁交流。

1.气功的“气”字令人搔首。笔者在向外国友人讲解功理时的译法是“能量”(energy)。“聚气”、“行气”、“运气”等词也以“集中”、“导引”和“控制”能量等方式来解释。

2.以“能量”为中心,将大量的词语聚其栏下。比如,“阴阳失调”可译成“体内能量失衡”;“内气外放”或“发放外气”可译为“将身体内部的能量向外释放”;“采气”自然可以译为“吸取外界的能量”等等。

3.“冥想”和“禅定”的译法灵活,笔者主要使用“集中精神”(concentration)”和“沉思”(meditation)来译,笔者对“以一念代万念”的理解和表达就是“通过集中注意力以去除与主题不相关的念头”。在口译实践中发现,“集中精神”比“沉思”更能有效地翻译初级和中级静功的意念特点。

4.使用通俗明白的常用词汇口译生僻的汉语词。比如,小周天的经络上有一些穴位,它们的名称是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笔者以手示或图示指明各穴位位置,将它们分别命名为“腹穴、阴穴、尾穴、腰穴、背穴、颈穴、头穴、额穴、心穴。”这种方法在笔译时断不可取,但在现场口译时却简单明了,行之有效。

5.由于穴位的翻译困难、西方人对动功动作套路熟悉慢、交流时间有等诸多原因,笔者发现向外国友人介绍和传授各种针对性较强的桩功比较合适,且效果显著,大受欢迎。

通过与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交流,笔者对气功加何走向世界感想甚多。限于篇幅,在此只能简述建议几条:

1.大力吸收懂外语的人材来进行气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气功功理和功法的翻译;在翻译中大量借鉴瑜伽功和西医解剖学的术语来翻译中医气功用语和人体经络、穴位名称,尽可能减少利用汉语拼音进行直接音译。

2.多出版译文通俗的气功书籍,通过传播媒介向外国友人客观地、不夸大其辞地宣传气功,尤其是医疗保健气功。

3.气功音像可以多采用外语录制,背景音乐亦可采用外国友人熟悉的西方音乐。例如,静功音乐可采用舒缓的轻音乐或古典音乐,节奏性强的动功可采用慢摇滚音乐,不拘一格。

4.要有长选的眼光和打算,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气功冲出国门而像瑜伽功一样在世界范围家喻户晓。

由于笔者本人对气功的了解和领悟有限,愿与诸位气功同仁加强交流,共同为促进气功向国际发展作出贡献。(姜兵)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