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气功是意识与无意识间的桥梁 [复制链接]

1#

意识与无意识,是现代心理学中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相比之下,人们对于无意识的了解远远少于对意识的了解。因为就象弗洛伊德比喻的那样,意识与无意识如同海洋中巨大冰山的两个部分一一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前者可见而后者不可见。

如果人们能够找到一条沟通两者的途径,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架起一座桥,问题就会清楚多了。实际上,这座桥早就存在了,它就是中国的气功。

两种不同的神:识神与元神在中国气功经典著作中,用来表述意识与无意识的词很多,如“道”、“炁”、“心”、“神”等,最常用的是“神”。古代气功家通过自身实践体会到,练功状态时的神和平常状态时的神大不一样。

宋代气功家白玉蟾说:“人身只有三般物,神与气精常保全”。他明确指出,“其神不是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这里的元始,是指先天未生之时,人在母腹之中,无思无虑,没有意识活动,此时的神,与练功状态下的神十分相象。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的神,前人把正常状态的神称为识神(又称思虑之神、尘心或人心),而把气功状态下的神称为元神(又称不神之神、道心或天心)。

如果说识神相当于意识,那么元神则相当于无意识。《阴符经》中说:“人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其大意是说,一般的人只知道识神的妙用,而不知道元神的妙用。元神的妙用,只有那些练功有成者才能体会得到。

识神与元神的关系

气功学理论认为,识神与元神在性质、功用等诸多方面各不相同。识神来自后天,其性主动,动者耗气;元神来自先天,其性主静,静者生气。识神的活动须消耗能量,如七情六欲、思考谋虑等均属此类,故内藏杀机;元神的活动则储存能量,可明悟生慧,故内藏生机。

识神与元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主要靠元神调节。元神健则生机旺,元神健旺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识神的功能为思考谋虑、应接事物,这是生活所必需的。但识神的这种活动对元神能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人在儿童时期,识神活动较少,故元神健旺;及至成年,识神活动过多,故元神渐弱。成人若欲元神健旺,就要适当地控制识神的活动。,这就是宋代气功家马丹阳所说的“心死则神活”。心,即识神,神,即元神。练习气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抑制识神的活动,从而解放元神,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功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的锻炼。

气功——沟通识神与元神的桥梁

元神是一种与识神大不相同的状态,要想进入这种状态,按照元神与识神的关系,就要最大限度地抑制识神的活动,这个过程在气功学中叫做“入静”。入静以后,识神隐匿而元神显露。元神显露时人的本体感觉有三大特征:

其一为舒适愉悦,如沐浴之新出,交合之美快。其二为和谐自然,觉得自身毫无滞碍,仿佛融于大自然之中。其三为明朗空虚,感到宇宙空荡明朗,无际无涯,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会得到最佳调整。当此之时,练功者并没有想象如何调整阴阳气血,但气血不调而健运,阴阳不调而平衡。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练功的过程就是从识神通向元神的过程,或者说抑制识神、解放元神的过程。但是识神的特性是动,就象丛林里的猴子和草原上的野马,一刻也不消停,即古人所谓“心猿意马,易放难收”。要想控制它,就必须把它“拴”住,它才能静下来。这个“拴”,在练功中就是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与身内外某一事物相结合。

¥5特价蒲团坐垫拜垫拜佛垫静坐打坐垫禅修垫加厚家用椰棕折叠坐禅垫淘宝月销量¥29.93¥73购买

与姿势动作相结合,就是调身法;与呼吸出入相结合,就是调息法;与身体某一部位(通常为丹田)相结合,就是意守法,属于调心法。调身、调息、调心是练功的基本方法,三者都是为入静服务的。由此可见,入静就是练功的大法。中国气功流派众多,法以千计。但不论什么功,不管什么法,有利于入静者,就是对的;不利于入静者,就是错的。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上看,气功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元神与识神的概念,并且创造出从识神通向元神的具体方法,这说明中国的先哲在意识与无意识问题的研究上有其独到的见解,这是值得现代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重视的。

如果能有更多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重视气功的研究并且亲身实践,必能使意识与无意识这一重要课题的探索深入发展。(孙泽先)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