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练功状态调整法 [复制链接]

1#

练功过程中出现杂念丛生、识心飞扬的现象,这实在是每个练功者都要遇到的考验。值此之际,如果善于调治,功境就会随之长进;反之,如果手忙脚乱,调理不得法,不但功境停滞不前,甚者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对于以上提到的现象,常常存在着两种类型偏颇的做法。一种是散漫放任,昏昏欲睡度时光;另一种是用意过强,着急上火念止念。

其实,气功要求达到的是一种中正平稳的心理状态,即所谓“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这种状态要求:既要静心无念而又时刻清清明明;既要明白自觉,而又不能以思代知。那种只“惺惺”或光“寂寂”的心理状态,都不符合真正的气功状态。以上所说到的两种做法大概就可以归结为:前者“一味寂寂”,而后者“惺惺有余”。可见,过分强调放松,过分强调无念,就很容易偏颇,导致为昏沉睡眠;而不恰当的以念止念,其往往亦有上火掉举之虞。

看来,将自己的心态平稳顺利地调整到真正的练功状态确实不易。这其中既需要对理论的认识理解,也少不了对技术窍门的正确运用。

散心杂念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佛家的回答是,由于一念的无明,致使心性被染欲念横生。又有“无明,明之违品”之说。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给杂念的产生下一个定义:杂念,正念之违品也。什么时候,练功者的心态偏离了正念,什么时候杂念就会产生。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以念止念的念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吧。其实,这一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仍属杂念范畴。它与杂念在本质上,都是在念起的基础状态上的某种心理活动。因此,比之于无念之念的“正念”,以念止念的做法也还只是扬汤止沸,并不能起到从根本上拔除杂念的作用。况且念上止念的结果往往是越除越生,越止越动。

由此说来,在对待练功心理的调治上,我们就只有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了吗?

古人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还是有不少好的窍门,可供我们借鉴的。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觉即除了,觉即不生”。这里,古人是用“觉法”来对治“杂念”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念止念,以良性意念代替恶性杂念所容易产生的偏过。“就怕觉迟”正反映了“觉”的这种中正性。所谓就怕觉迟,我以为应这样理解:(1)就怕随顺散心,昏沉而不觉悟;(2)就怕以念止念念念相续,随顺染心对治,而不知返本还源。

所以,在对练功意念的调治上,我们既不能绝对的顺其自然撒手不管,也不能在杂念欲起或初起时大惊小怪,急急应答,而是应该知缓、知忍、知退,应宽坦其心而常照之,静定其意而不随之,时时逆反而常运之。这也正是“觉即除,觉即不生”的深意所在。反复运用,久久纯熟,自然真心常定,真气常生。

最后要说的是,“就怕觉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思想:练功过程中乃至日常生活中,对自身心理的调治,应务必做到“勤”,切忌懒散懈怠。只有将这一心猿意马时时加以调顺,沉着于我们心灵上的垢积才能一层层地被剥去,而自心本性,才能日有所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