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庞老师早期讲各家功法简介一一11 [复制链接]

1#

二、佛家内容:戒、定、慧三学

佛家练功从意识上练起来。真正的佛家内容就强调所谓戒、定、慧三学。

(一)受戒:涵养道德受戒,由于这个戒,就出来智慧,到最后是通过这个戒达到这个定,最后出现智慧。它的那个戒是什么呢?戒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涵养道德啊,无论佛家的戒也好道家的戒也好就是涵养道德的范畴。有哪些个坏事不应该做,好事应该做,不就是涵养道德吗?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个词换了换,内容实际上还不是一样的吗?涵养道德就是以前的受戒。这个戒律,以前练功,佛家和道家都必须守戒,如果不守戒还谈不上练功。所以,以前讲戒是佛身,那个戒就佛的那身体,然后才能修这个定。

(二)禅定:四禅八定

佛家的功就它要禅定上去走,按照根本原义来讲,禅是禅,定是定。禅指的是安静了以后,称为静虑禅叫做静虑,禅为静虑,也叫做思维修。修佛家修禅宗不能是说那个修佛家功,一个心动不了,不动了不行,它还要思维,还要思维叫思维修。这个定呢,定它指的是心注一境,这个心注入到一个境界上去,那就要不动。所以禅和定这两个概念不完全一样,应该说这个禅你就是安静了以后,在定的环境当中进行思维,这个思维不是咱们日常生活这样的思维,咱们就想东西这思维,不是这种思维,叫静虑,安静了以后——入了定以后,去思维——是一种真正的内在的意识去思维,不是咱们念头的这种思维方法。所以说这个禅和定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但又不完全等同。可是后世往往就把两者连在一起称为禅定。

佛家的功夫对这个禅就称为佛心——那佛的心,这是它的根本。一般的佛家练功,正统的佛家都讲禅定。练功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讲禅定。那后世的止观,止观里边也是通过止和观,而引发禅定。实际禅定是佛家的根本功夫,至于修炼的方法,它的方法不相同,那就有大乘小乘,大乘里边也有了不同的功门,但是它最实质的内容就是禅定。对于禅定呢,佛家功夫都讲称为四禅八定。这个功夫比着我们一般的气功那个入静要深了几个层次了,要深了几个层次了。这个四禅八定的内容啊,我今天讲佛家功法,把四禅八定给同学们随便介绍一下,真正的佛家所讲四禅八定,和一般人说的情况不一样,四禅讲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它这里边空无处定、识无处定,空处定、识处定、无无非处定、非想非非想定,这四禅八定都有它一定境界,并不像有人所说的怎么怎么个情况,不是那。是入静,通过练功到了一定的层次,每一禅每一定都有它相应的境界。

不过我对这个问题要给同学们说一下,四禅八定我是没能那个——这个情况我自己没有,平时没有这么修,因此我给同学们介绍这个,我只能是讲佛学道理。因为佛学这些问题讲得很清楚,因为你达到四禅八定的话,都达到头以后呢,那是很难,它是很高级层次的禅法定法。然而这里边,即便是真是修成了四禅八定,也并不一定就是佛法。因为世间法也可以走四禅八定,佛法也可以走四禅八定,小乘也可以走四禅八定,就看你修炼者他的这个发心和意识和它的认识方法,就他们不同,但是四禅八定的境界是一致的。就根据跟你智慧和认识,因为佛家有慧觉、有般若觉、有定觉,四禅八定。慧觉就认识对宇宙、对物体、对生命他的认识方法,因为这个不同,又引发出来不同的结果。它这个四禅八定世间法可以有,出世间法、佛法也有。

1.四禅

(1)初禅首先是初禅,也叫一禅。它不是一下子就是一禅的,一般的讲,也是要坐禅。禅一般的来讲,按照它原始的禅法,需要坐禅,要端身正坐,他们也是要端身正坐,舌顶上腭,闭目垂帘,也是要搞这些。然后念头越来越少,念头少……。然后就觉得自己没什么念头了,他就达到初住——初步住了,以后慢慢心里头更明净了,恍恍惚惚的了,就称为细住,像这些还都在咱们练气功的范畴。念头越来越少,少少少少,你就恍恍惚惚了,感觉不出来了,就称为细住。再向前发展,就觉得自己身体空了。坐在床上,这床啊,身体形象都……,就所谓无形无相了,到这个时候,叫欲界定,也叫未到地定,还没到了初禅。到了身体恍恍惚惚了,这个床啊、坐的东西呀都迷迷糊糊的了,似乎又有,又似乎没有了,这时候心境一转,就是明净,神入虚空,不见有物。他觉得身体里边就出现这种气感和云雾似的在动弹,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就出来了,身体再感觉不清楚了。从这以后再出现什么轻觉,你这有感觉,意识有感觉,轻啊重啊冷啊热呀,麻呀凉啊,痒啊胀啊,出现八触感觉,到了这个时候,那称为初禅——一禅。

可是咱们现在有很多人呢,没有达到前面恍恍惚惚也可以出现八触的现象,只要一入静就出现八触。过去人们讲由于他们是从意识入空——意识入空门,完全从意识上走的,因此他们这个禅很难达到。其实我们现在看起来,这个初禅那是由于意识的平静以后,使得你身体里边的气血比较充斥流畅,原来很多不流通的地方、细微的地方,那个气充足了,就出现这种感觉了。这种初禅,以前从坐功来讲要达到初禅,比较难一点。你要想练禅,必须要去除种种欲望,欲望不除,这个一禅达不到,你只能达到那个欲界定,还不是到了禅。其实这个问题呢,是古人把这个功夫神秘化了。像咱们说的达到神入气、云雾流转,是那个气在动弹,出现八触,那个是比较简单的情况。咱们好多人练了练功,就练捧气贯顶法,练着练着哎,身上小虫爬呀,痒啊凉啊风啊,麻涨就都来了,这八触自己出现了。

其实就是气血流通的一种景象,可是古人那个时候练,像佛法比较早的时候——两千多年以前,因为那时候人们的气血流通不好,他的气不够,所以那时候谁出现那八触的感觉必须精神很安静、很宁静,宁静下来以后,慢慢出现这感觉。我们如果看一看,一个人他在非常疲乏、身体素质非常不好,你让他练功,出现热热乎乎的麻麻酥酥那个情况,也不大容易,跟他身心健康状况有关系。而现在的情况变了样子了,这个初禅的样的话呢,我觉得你达到初禅那个境界,并不是太难的,就练练捧气贯顶法,你要练得好点,练几天他也有初禅的境界,有那初禅一部分,我们讲这个佛法禅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2)二禅有初禅,到了初禅的时候呢,当你身体有感觉了,皮肤上麻呀凉啊热呀、酸哪胀啊、你觉得气在动弹哪,但是呢,整个形体觉得周围空了,这是佛法它讲的禅。讲那个意识讲得比较透彻的地方,他要求要空起来,到这个时候你自己觉得这种感觉我不想要它了,继续深入下去。再继续深入下去以后呢,由于这个神更宁静了,身体里边虽然觉不到身体什么样子,但身体里边就觉得很高兴,就相当到了——出现咱们说的那个活子时了,觉得挺乐,挺快乐、挺快活。一出现那种感觉,气很流通很快活,把这个称为禅悦,喜悦的悦,因为他气血流通了,身体就舒服了,觉得特别的美啊特别的美,特别舒服,叫禅悦,练功练得很舒服了,那达到二禅了,达到二禅。

咱们现在有同志一练功觉得难受,又酸又累又不舒服,坐着坐着觉得腿麻腿疼,练动功练的胳膊疼,酸疼那就不行。那是精神还没有静下来,我们神还没有宁静下来。真要是静下来以后再去做功,那就应该是不会这么难受了。要做形神庄啊,他会很难受,练捧气贯顶法应该是不会难受的。去做一做,他气血流通,很快就出现酥麻,会有感觉。有的人一练功练的很舒服,一练功觉得舒服了,而且呢不觉得这个形体形象,把这个形体忘掉。就觉得舒服,从精神里边觉得很舒服很快乐,那就进入二禅了。如果你要是形体都……,什么什么都……,外在的快乐那不算。你看像听相声,你也快乐,也乐,那可不叫禅,你那个精神境界你没有平复下来。必须没这么多的念头,很安静,很空寂,出现这种感觉就叫法喜,称为禅悦。

(3)三禅当你出现这种很快乐的感觉了,继续再练功,心里边用念头,不要这个快乐,不能使你的念头都到了那个它乐里边去。你这个乐,身体里边有的地方这觉得心里边很乐,甚至于出现活子时现象,他是气血流通出现活子时,但是不要注意它,不要这个乐。你意识没和这个乐结合起来,这个精神就更加静了,精神更加静,里边气血流通就更加的普遍了,流通的部位更普遍了。就这样的话,他这个乐就进入更深一层次了,周身都非常舒服了,没有一处不舒服了。到这时候,他非常舒服那气机非常流通,甚至于这做着功的时候他都可以——坐着盘着腿他就能蹦着,嗵嗵蹦起来,就好像出自发功一样的,这是出自发功了。但他那个自发功那个自发功不一样,他这个不是自发功现象。我就拿这个自发功来比喻的。因为同志们对这自发功有所认识了,自发功就可以动起来了。我们这个情况,因为他高兴,他这个心情非常舒服,他周身在动弹、叫雀跃。

有的人做着做着功可以腾空起来。咱们以前不是看那个玛哈瑞诗——那个超觉静坐法,不有腾空术吗?那得入静,入静到一定程度,那就是一舒服,腾空出现。不过他那个也是加了意念的,他那个腾空加意念。这个腾空就不能带意念的,他那个腾空呢他需要安静了以后,他身上很舒服加意念。加意念有提纵法,提纵就可以起来,腾空。他那个腾空在中国表演,他纵提、跳起来,盘腿坐,一下跳跳那么高像蛤蟆跳一样。他们在外国表演,能够腾空这么高,能飞一段,能起的。在中国大陆,看来是不许他们起,那他们起不来。他们在中国香港就可以飞,就可以飞行,一般飞一段,这么空中飘一段。在中国大陆他们只能够蛤蟆跳,一跳砰跳过去,起来飞行做不了。像那个情况就到了三禅了。(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