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华专家管清友年轻人买不起房那就多买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口碑怎么样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154120.html

关于买房,“砖家”这样说。

“年轻人买不起房?那就多买两套!”

关于生孩子,“砖家”这样说。

“我们必须将它和资本挂钩,你们家生孩子,社保不一样,养老金不一样,不生孩子就没有保障房。”

关于存款,“砖家”这样说。

“谁家还没个50万呢?中国人现在平均家庭资产万。”

关于工作,“砖家”这样说。

“年轻人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放弃享受型,高工资、高福利这种想法。”

对于收入,“砖家”这样说。

“你可以将手中闲置的房子租出去,私家车用来跑网约车,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如此离谱的言语,很难想象是从高水平的砖家最终说出来的,堪称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这个词,在大众眼中渐渐变成了贬义词。

1、专家为什么会沦为“砖家”?

再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专家和“砖家”还是有本质上区别的。

在我看来,这个词跟“师傅”、“先生”、“女士”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尊称。

只是专家听起来,要比“师傅”、“先生”、“女士”更高大上罢了。

为什么说专家和“砖家”有本质上区别?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就拿已经去世的袁老来说,他一生兢兢业业,让中国人实现了粮食自由,在该领域,他冠绝群雄。

这样的人,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无可争议。

有的“砖家”,例如清华才子管清友,就是上面那位说出:“年轻人买不起房?那就多买两套!”的人。

他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我们不得而知,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

这样的人在公开场合说话,我们也尊称他一声专家,并不是真认为他是专家,只是客气罢了。

“能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的才子,必然在某一领域很有影响吧?”

这就是专家和“砖家”的区别,前者是公认的,后者是自封、或者只是出于客气。

那么“砖家”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那个年代流行“气功热”,很多“专家学者”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面对镜头,他们侃侃而谈,宣扬气功的神奇之处。

例如年春晚的表演节目“纸上悬人”,一个小伙子站在一张纸上,纸竟然没有破。

事后被人揭秘,小伙子用了特殊材质的纸张,拥有足够韧性,支撑个人完全没有问题。

还有“砖家”们经常表演的“烟蒂会跳舞”,拿个杯子,将烟蒂扣在里面,它自己就能动。

最后被人发现,原来是在烟蒂里放了大头针,手在桌下偷偷操控吸铁石,烟蒂自然就动了起来。

到年,国家给气功定性,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骗局,才最终落下帷幕。

由此可见,所谓“砖家”,未必是在某一领域颇有见地,也有可能是骗子或者魔术师。

进入年后,网上掀起一股崇尚西方的氛围,很多人开始反传统文化。

最著名的当属方舟子,他在公开场合诋毁中医,导致中医在国内饱受争议,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看法。

在《批判中医》这本书里,方舟子言之凿凿地说道:“中医学不是科学,中医疗效不确定,中药毒性要当心”。

还在节目上,对着老中医训斥道:“你没有行医资格证,给人看病是违法的!”

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中医都不再信任,差点导致传统医学的断层。

由此就能看得出来,接触电视媒体,“砖家们”开始在公开场合崭露头角。

这一阶段,判定“砖家”能力与否的,并不是能力与否,而是谁声音大,谁热度高。

再然后就是这两年,随着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砖家”的数量开始疯长。

任何人都能自称“砖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陶醉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感中。

他们乐于打破常规,改变人们对常识的看法,给自己贴上走在时代前沿的标签。

殊不知,他们所谓的打破常规,在网友看来,不过是“1+1≠2”这样的诡辩说法。

再加上年轻人素养和眼界的提高,相信“砖家”胡说的人越来越少。

自然而然地,“砖家”就成了哗众取宠的代名词。

2、为啥“砖家”会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

在我看来,说的激进点,就是“非蠢即坏”。

这里的蠢,并不是愚蠢,而是价值观的问题。

很多“砖家”说的话,其实并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只是在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

例如白岩松,这两年,因为在公开场合的“迷惑发言”,导致其颇受年轻人微辞。

“难道年轻人现在指望的就是房价很低、工作随便找、没任何压力,喜欢的异性一追就同意?不会吧?”

说完,还用非常吃惊的眼神看着台下观众,好像无法理解这种想法一样。

我反而觉得,该吃惊的是台下年轻人:“难道不应该这样想吗?”

难道人就应该在年轻时吃尽各种苦头,过找不到工作,没有异性喜欢的生活?

这是哪来的不讲理偏见啊。

但这并不是白岩松故意这样说,而是在他的认知中,生活就该如此。

白岩松的年龄,和不少90后父母的年龄差不多大。

生于那个年代的人,因为经历不同,思维方式自然和年轻人有些不一样。

他们年轻时上山下乡,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也见识到了工人、农民的伟大。

他们通过艰苦奋斗,最终获得了成功,积累了财富,理所应当认为苦难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他们眼中,90后是“垮掉的一代”,从小娇生惯养,吃不得苦,只会自怨自艾,当然得不到成功。

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

“苦难就会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无法躲开。”

诚然,如果苦难能带来成功的话,那么今天站在巅峰的,就不会是马云、马化腾这些人。

而是盖房子的工人,种地的农民,他们经受的苦难,只会比他们多更多。

但事实上,这些人工作一辈子,也未必能赚到马云、马化腾一个月的财富。

在白岩松的认知中,他将努力和苦难混为一谈。

但在年轻人眼中,它们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如果靠努力就能成功,为什么一定要过苦日子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因此,白岩松才会成为网友们调侃的对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三观,凌驾于年轻人之上。

殊不知,作为现代人,年轻人的看法,早就跟父辈们不一样了。

3、“砖家”语出惊人,是出于价值观引导

当然,除了像白岩松这种,价值观和年轻人有出入的,还有很多人是故意在大众面前说胡话。

就例如最上面的那几个,真有人认为,拥有高学历的人,会有如此幼稚的认知?

但即使他们不这样认为,还是当着所有网友的面说了出来,这又是为了什么?

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1、是故意哗众取宠博取热度,获取利益。

2、对年轻人进行价值观引导。

第一点没什么好说的,本质上和“气功大师”们没什么不一样的。

第二点就有意思了,例如上面一位“砖家”说的。

“年轻人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放弃享受型,高工资、高福利这种想法。”

作为高学历人才,她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

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年轻人放低姿态,先找份工作安定下来。

如今,年轻人找工作越来越难找,单位也越来越招不到人,如此进入恶性循环。

因为,出于经济发展考虑,“砖家”才会建议年轻人尽快就业,对自己好,对企业单位也好。

但“砖家”却忘了一点,如今找不到工作,真的全是年轻人的问题,企业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不是因为真找不到,而是找不到一份公平合理的工作。

“福报”、没加班费、管理靠吼、军事化管理、月工资0元,这样的工作,哪个年轻人愿意干呢?

搞清楚,现在年轻人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又不是牲口,没人愿意奉献自己去给老板拼“大house”。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找工作的原因,上完了九年义务教育,谁也不是傻子。

把找不到工作的全部过错推到年轻人身上,也怨不得“砖家”会在网上被骂成筛子。

4、面对“砖家”的信口开河,年轻人该怎么做?

如今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作为年轻人,我是是走在信息最前沿的人。

即使我们不愿意,“砖家们”的话依旧会像虫子一样,不停地往我们耳朵里钻。

那作为年轻人,我们该怎么做呢?

自然是将虫子抓住,拉出来碾碎,不让它们对自己造成伤害。

但作为年轻人,一味地“躺平”也不是长久之计。

即使是无声地反抗,我们也没有必要为此,搭上一辈子。

因此我认为,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少听、多做、大步向前迈。

少听:少听“砖家”们的毒鸡汤,自己去看这个世界,然后得出结论。

多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与生活找到平衡点,并为之奋斗终生。

大步向前迈进:做好规划,告诉所有人,我有计划,即使不经历苦难,我依旧能够奔向我所认为的成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