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他跟文学无关的一面——瑜伽。
林语堂在他《苏东坡传》的原序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这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是个不折不扣的养生专家,《东坡志林》中提到他:“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这说的是他在饮食方面严格管理,作息遵循十二时调息法,如同木偶一样管理着自己的身体,这简直就是是宋代的葛洪(东晋道教学家)。
东坡不仅深谙养生之道,他的胸襟也远非常人可及,“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此般旷达在文杰辈出的大宋一朝也是独一档的存在,与他的养生之道相辅相成。
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像苏东坡活得那般通透,也很难有人像他这般,更何况是在丧文化横行的当下呢。
在古代,瑜伽术与道教关系密切。苏辙在练瑜伽术这一方面领先于他的哥哥,据说他是向一个道士学的。这个道士在给苏东坡的次子看病时,用的就是“吹神入腹”的方法。
苏东坡发现弟弟练了瑜伽之后容光焕发,于是他也开始练瑜伽气功和定力了。在*州的时候,他在一家道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练习打坐的同时也练习绝食和气功。
林语堂在书中分析了印度瑜伽术为何能在古代中国传播开来:中国佛教有禅宗一派,专门有练习打坐功夫,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哲学的混合。
中国道家的特点在于重视对自然的冥想,重视通过清心寡欲进而求取心神的安宁,尤其重视由修炼以求得长生不死。
在其他宗教里再也没有像这样把宗教和身体锻炼结合得如此密切,练习瑜伽时由于控制身心,能把人导入一种精神能力较深的境界。
由于采取身体的某种姿势与控制呼吸,再继之以冥坐,瑜伽术的修炼者可以达到对宇宙遗忘的心境。
苏东坡热爱瑜伽术,为中国瑜伽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苏东坡在修炼瑜伽术时发现了很多瑜伽的特点,他控制脉搏,吸、停、呼的比例是1:2:2。他停止呼吸最长的时间是“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
他精确的计算着自己的呼吸周期,在控制呼吸时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动而规律,把注意力集中到鼻尖上,心灵获得完全的放松。
苏东坡在修炼瑜伽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因此才有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的领悟。
苏东坡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瑜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比如他增加了定时的吞咽唾液的方法,便是根据道家五行宇宙论。
所以,说苏东坡是个瑜伽迷弟没毛病吧?
欢迎